二极管芯片工艺基础知识

2025-06-18

二极管芯片制造中光阻、刀刮、电泳三种工艺的特点对比如下:


一、工艺原理:

光阻工艺:利用光刻技术,通过光化学反应将光阻剂(光敏材料)在芯片表面形成特定图案,再通过蚀刻等工艺实现对芯片的精确图形化处理,从而精准控制玻璃钝化层的形成,达到纳米级精度控制。

刀刮工艺:依靠人工经验,使用刮刀等工具机械地将钝化材料刮涂在芯片表面,通过控制刮刀的运动和压力来控制钝化层的厚度。

电泳工艺:基于电场作用,使悬浮在溶液中的带电粒子(如钝化材料颗粒)向芯片表面移动并沉积,形成钝化层,类似 “喷漆” 的方式覆盖芯片表面。

二、工艺特点:

光阻工艺:具有高精度、高可靠性的特点。能够实现纳米级精度控制,可制备超薄芯片(厚度<100μm),有助于设备小型化。其制备的玻璃钝化层均匀性好,耐压高达 2000V,漏电流<1μA,且耐高温、抗腐蚀,芯片寿命超 10 年以上。

刀刮工艺:工艺简单、成本较低。但膜厚控制精度低,波动大(±20%),抗热循环能力差,在 - 40℃~125℃循环后易失效,长期使用可靠性差,会导致较高的故障率。

电泳工艺:设备简单、操作方便、生产效率高。不过,该工艺制备的膜层均匀性差,边缘薄、中心厚,耐压不足(通常<1000V),长期使用易老化。

三、成本方面:

光阻工艺:由于采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、精度高、售价高,且生产工艺流程长,对环境的洁净度等级和温湿度控制要求严格,净化厂房运行费用高,导致产品单位成本较高。但综合考虑其长寿命和低故障率,生命周期成本反而可能更低。

刀刮工艺:成本低廉,主要是因为工艺简单,设备和材料成本较低。但由于产品故障率高,后期维修成本可能较高。

电泳工艺:一次性投资大,环保成本高,废弃物不易处理。虽然单个产品成本可能不高,但综合成本也不容忽视。

四、应用领域:

光阻工艺:适用于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,如汽车电子、工业控制中的高端设备、充电桩等。能满足这些领域对芯片高耐压、低漏电、高稳定性的要求。

刀刮工艺:一般用于对成本敏感、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消费类电子领域,如普通照明、一些简单的家电控制电路等。

电泳工艺:常用于一些对成本有一定要求,同时对性能要求不是特别苛刻的中低端电子设备,如部分便携式电子设备、一些普通的电源电路等。


分享